2020年11月28日澳大利亚原住民儿童文学译丛翻译交流活动在赛罕校区澳研中心举办。翻译交流活动由中心主任、丛书主编武海燕教授主持。
在简单介绍议程后,交流活动首先播放了由丛书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兼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校友、翻译家李尧教授发来的视频。李尧教授对原住民儿童文学译丛的出版表示祝贺,对译者们认真严谨的翻译工作表示了肯定,也分享了在出版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希望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澳研中心能够团结一致,再创佳绩,并期待疫情能尽快过去,增强交流。李尧教授还为老师们分享了曾经在墨尔本所做的文化交流报告。来自外国语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前来参加交流的译者和老师们受益匪浅。
丛书主编陈建刚老师对译丛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讲述了翻译从出版前版权的协商到出版社的确定、历时三年的艰难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经验和体会。
接下来。译丛的译者们分别对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挑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译者何志英、苏日娜、徐雅婧分别翻译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布鲁斯•帕斯科(Bruce Pascoe)的三部作品:《狐狗福格》(Fog a Dox)、《海马号》(Seahorse)和《惠特拉姆夫人》(Mrs Whitlam)。此前三人还参与了澳研中心的第一部译丛的翻译工作,三人都从两次翻译过程中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何志英表示,对自己而言,严谨认真是必须的,但是即便如此,翻译中也许会存在遗憾,在授课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己,会在将来的翻译中更加注重文化翻译过程中的研究;苏日娜分享了在翻译过程中的反思,也同另外两名译者一起地对翻译实践进行了整理;徐雅婧作为翻译专业科班出身的译者,分享了多次参加各类英汉互译项目的感想和感恩,并表示将继续精进。
译者姜鸿玉翻译了原住民女作家梅丽莎•卢卡申科(Melissa Lucashenko)的《杀死达西》(Killing Darcy),她分享了在翻译环节中遇到的灵感和挑战,认为翻译的过程为自己的知识、实践和向儿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都起到了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译者郭咏梅翻译了著名的原住民画家和作家萨丽·摩根(Sally Morgan)的《会飞的鸸鹋及其它澳大利亚故事》(The Flying Emu & Other Australian Stories),她认为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思索依旧在延续,尤其是自身作为三少民族,和原住民有着可以进行文化研究的可能。在反思过程中,她觉得译本还可以更加完美。
译者那日苏承担了《会飞的鸸鹋及其它澳大利亚故事》(The Flying Emu & Other Australian Stories)的蒙文翻译,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故事值得思索和研究,对作品进行英译蒙的翻译对从事原住民和蒙古族的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译者张宏燕翻译了知名女作家戴安娜•基德(Diana Kidd)的《手拉手》(Two Hands Together),她分享了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和原住民文化特有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同时表示将继续。
译者张学渊翻译了获奖作家帕特·罗(Pat Lowe)的《无名的女孩》(The Girl with No Name),她分享了从对土著文化的不了解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这样的过程,另外总结了对自己翻译中时间安排和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经验。
译者乌云高娃翻译了获奖作家菲利普·格温(Phillip Gwynne)的《橄榄球少年》(Deadly Unna?),她表示,翻译中对跨文化的思索和整理、对澳式橄榄球规则的查询和了解、对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查询方式等过程,都不仅是翻译,更是对人的思辨和能力的提升。
前来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发言表示对澳研中心的工作予以肯定,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研究中心的工作必定是基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此次未参加译丛工作的老师表示,下一步将会积极参与澳研中心的研究和交流学习。
中心主任、丛书主编武海燕教授在对交流活动进行总结过程提出,澳研中心作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研究中心,起着智库作用,因此,跨学科的视角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澳研中心也会为学校的澳研学者提供平台,组织线上线下学术交流和培训,并将进一步推进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拓宽研究领域,真正发挥智库建设的作用,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澳研中心建设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