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建设与发展回顾
(一)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经费逐渐增加,全面引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成功召开中共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委员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达成了推进学校事业新发展的广泛共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2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始终坚持把提升班子能力建设与贯彻从严治党要求、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密切联系服务师生相结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了党委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议题的长效机制。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增强。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心组学习、基层大讲堂等多种形式为载体,集中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60次,各类讲堂、讲座600余场,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治校理教能力不断提升。2014年被评为“全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典型基地”。“盛乐大讲堂”先后获批为自治区第二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全国社科普及基地。
全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和机制,师大宣传工作进入全媒体时代,全景展示了全新师大形象。积极落实师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创新局面,严肃查处和整治“四风”突出问题,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对违纪违规案件进行了执纪问责,建立并运行了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管书记亲自抓、统战部门牵头抓、二级学院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发挥工会教育引导作用,关心关爱教职工,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高水平组织实施了“三育人”评选等活动。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加强硬件建设等多项举措,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四项待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联系团结教育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持续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连续两年分别投入60余万元支持各党总支开展“一院一品”和特色文体活动。为80个学生社团连续两年分别投入10万元开展社团活动,覆盖学生2万余人,为实现事业新发展筑牢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提振了精气神,汇聚了实现事业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积极推进学校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重视制度建设,靠制度、机制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在自治区高校率先启动了以大学章程建设为龙头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章程》和《学术委员会章程》、《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等配套制度。学校坚持重大决策的深入调研和论证制度,提升了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014年是学校的“制度建设年”,学校废改立各项制度171项。通过规范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财务、考试招生、基建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以内控制度强化管理的良性工作机制已经形成。自2014年开始,结合学校实际和自治区首家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积极思考与探索“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并就办学目标定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严谨的研究论证,为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牢牢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确立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位点增列取得新突破,新增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学位点对应调整,新增8个硕士一级学科;自主设置3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和11个目录内二级学科;新增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我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种,学科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和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被批准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形成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分层次推进的学科建设格局。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学科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学位点评估进展顺利,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点和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项评估;启动了学位点合格评估并完成了校内初评工作。
(四)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
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训练。修订并实施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督导检查力度,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和检查。在充分彰显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组合推出了“教坛名师”、“视频公开课”、“精彩一课”评选和“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四管齐下”,全力推进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校不断优化招生格局,注重招生质量。在全国28个省区招生,各类学生的培养规模基本稳定。截至“十二五”末,在校本专科生24878人,各类研究生4202人,留学生300人,各类成人学生5756人。五年来共培养本专科和研究生40000余人。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拓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本科专业由64个增加到79个,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由47门增加到73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由25个增加到32个,获批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逐步推进网络课程建设,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学校作为自治区第一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开展自评工作,顺利完成审核评估各项工作。
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民族教育特色,加强了双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门类齐全的蒙语授课专业体系和完整的蒙文教材体系,营造了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研究生招生环节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博士研究生招生试行推荐审核制。完善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规范课程教学与管理。17门课程列为“研究生精品课程”立项建设。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3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启用了新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工程。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开展教育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签约了21个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和处理,进一步规范学位申请、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严把论文质量关。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建立和完善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学生补助和助管、助教、助研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五)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牢牢抓住提升科研水平不放松,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支撑作用,科研经费、项目、奖项和平台迈上新台阶。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学历人才,科技队伍的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投入科研经费8000万元,保证了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共发表论文4319篇,出版著作473部,其中被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的论文406篇;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162项,省部级课题484项,厅局级课题718项,纵向课题1364项,横向课题115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1465万元;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有所提升,获厅局级以上奖励695项,获准专利88项,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51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初见成效,获准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10个。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平台达到21个。
(六)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先后对89名学科带头人立项资助培养。制定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和进修、访学管理办法,教授退休与返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人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截至“十二五”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284人。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共1037人,占专任教师的80.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0.3个百分点。职称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高级职称比例适度增长,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专任教师学缘结构持续改善,接受过国内外其他高等学校教育和培训的教师近68%。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3个;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8人,教坛新秀11人。五年来,共聘请兼职教授110人、客座教授32人。
(七)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
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教育合作交流。与国际上18个国家的48所高等院校与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新闻学专业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引入“学术互换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本科教学改革试验班,与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合作共建中澳学院,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国内10个学术机构、14个行业机构和企业、6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了我校科研实力;与中国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传播师大声音;与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与和林格尔县等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扩大办学资源。新闻传播学院、附属第二中学等机构的成立,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办学模式;与校外单位的合作,已累计获得近7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八)办学条件不断夯实
学校特别重视基础实力建设。根据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及盛乐校区建设规划,盛乐校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美术学院楼、民族艺术学院楼、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公寓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理工大楼即将竣工使用,节能减排、绿色校园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两校区办学运行模式进一步优化。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3800余亩,各类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由2011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2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值由2.4亿元增加到4.09亿元。全面实施了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信息化环境建设达到国内主流水平,“一网通”实现了两校区之间的高速互联和校园网全覆盖;“一卡通”支撑校内多业务多应用,“一个门户”提供了统一的信息与资源服务,建成了涵盖主要管理业务的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化支撑条件不断加强,教学场所的信息技术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图书馆新增印刷型文献30万册,藏书达到214万册;新增一大批中外文文献信息数据库,数据库总量达到67个;在馆舍条件、服务手段等多方面同时加强建设,我校图书馆跻身国内高校先进图书馆行列。
(九)民生工作成效明显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十二五”期间,在职教工校内津贴连年增长。2015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前,校内年津贴发放总额已达10500万元,较2010年增加了7250万元,增幅达2倍多。从2015年起,学校开始全员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同时承担了以前由财政负担的职工医疗保险。此外,还提高了盛乐校区误餐补贴标准,减免了教职工通勤车费,提高了离退休补贴和临时工工资标准及遗属生活费的发放标准,专项安排3000万元用于引进人才的住房购置及条件改善,分三批完成了教职工集资建房退款工作。学校逐年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资金提取比例,对贫困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帮助学生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十二五”期间,共为69545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1600余万元,为23201人(次)办理助学贷款12600余万元,为5184名学生减免学费1000余万元。此外,学校每年还从学费收入中提取2000万元用于对学生的各类资助。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学校被评为“自治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区域示范中心”。
(十)服务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重视制度建设、注重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执行力、加强档案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工作秩序,激发了办学活力。深入研究和践行两校区协调运行,提出了“四个一”调研工作制度和“3+2”两校区工作机制,明确了校领导调研和职能部门在盛乐校区工作的具体安排,实现了盛乐校区办公和调研工作常态化,两校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进一步优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学校政府采购程序及档案管理,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积极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积极筹集资金,从严从紧编制部门行政经费预算,严格会计核算,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对学校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监管。学校努力为学院活力释放提供制度机制保障,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二级学院转移,最大限度地激发二级学院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教职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深化力度不够,服务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理顺校院两级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构筑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系。
二是内涵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力度不够,与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有差距,融入社会程度不够,服务社会意识不强、贡献力不明显。需要努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建设,通过人才培养、重大课题、重大成果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高层次人才较少,支撑学科发展的学术领军人物依然不足。需要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的工作机制,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学术大师,并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扎扎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办学资源不足,办学资金紧缺依然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化解债务负担,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新机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为学校推进学科建设、搭建科研平台、组建创新团队、承接重大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国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发挥教育和科技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有这些都对我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大学深度开放与服务社会等新常态,而贯穿这几个新常态的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和良好条件。此外,国家、自治区在免费教育师范生、乡村教师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对学校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新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新使命
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科研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源泉。学校在为内蒙古服务的同时,汲取养分得到更好地发展机会来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要求,为学校充分利用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应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着力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把握地方和企业需求,推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国家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出开放办学新要求
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求学校充分利用校外优质的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发挥我校的区域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 “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实施,在原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合作范围和领域,建立集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战略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智库,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
(五)师范大学自身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学校60余年的建设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承前启后、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责任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要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战略思维,把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的发展置于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中,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置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充分运用审核评估结果,深入研究科学定位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尊道敬学,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放松,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
三、“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制度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和需求导向,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突出鲜明的民族教育和区域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学校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扎根内蒙古,面向全世界,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奋斗。
(二)发展理念
实现学校奋斗目标,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内涵、特色、转型、开放、人本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驱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实现以创新提高质量,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创新增强活力,以创新推动发展。
内涵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为保障,牢牢抓住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放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巩固特色。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精心打造特色教育教学、特色科学研究、特色校园文化等发展项目,进一步彰显和强化民族教育和教师教育办学特色。
转型发展。坚持科学定位转型发展,重新审视学科建设发展方向,重新审视本科专业和学位点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应用研究,做好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开放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所、地方政府等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才和引技引智并举,将国内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牵头组织或积极参与国内外和区域性重大科学工程和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和智库建设。
人本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依靠人才,依靠人的能力,依靠人的成绩推动事业发展,更加关注大学要有培育大师的土壤,培养人,塑造人,让广大教职工感到有奔头、让广大教职工的创造力和活力得到持续释放,让广大教职工在共建共享新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进团结,凝心聚力,朝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三)发展目标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使学校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位于先进行列。到2020年左右,力争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四)发展任务
1.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到2020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2.4万人左右,研究生43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学生30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1000人左右。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得到优化调整,优势特色专业和蒙语授课专业得到优先发展。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减少部分学科的招生计划配置,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建设内外部相结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再获突破,争取获批30门左右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造就一批“名师名课”。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四管齐下”,评选一批“教坛名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和“精彩一课”,力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资助出版蒙、汉文教材各50部。
2.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实现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各类人才的规模、结构、质量均能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平均每年引进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优秀博士35名左右,到“十三五”末,全校编制内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35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48%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平均每年分别补充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10名,专职管理人员达到350人,教学辅助人员达到280人。遴选15-20名杰出人才、1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支持20个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团队,培育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入选各类人才工程教师总量有所提高,新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个人50名以上,团队10个以上。新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以上人选50名以上。
3.学科建设。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达到全国师范院校先进水平。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到2020年,科学技术史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心理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新增3-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博士学位点,重点建设教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争取教育博士、艺术博士有所突破。基本建成与学校总体目标定位相适应的、以博士学位点为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4.科技工作。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特色领域和优势学科,改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研发展模式,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科研方向,形成鲜明的科研特色和产出一批有份量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五年的建设,力争科研经费总量达到4亿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0项左右;新增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3个,智库2-3个,人文社科基地2-3个,科技创新团队3-5个;积极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2个。鉴定、验收成果5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200项;著作500部,论文总数5000篇,其中SCI、EI、CPCI、SSCI收录论文500篇以上;争取获各级政府科研奖励300项,其中国家级10项。申请专利(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0项,授权专利15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项。
5.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力争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宣传思想阵地进一步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群团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四、工作重点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1.强化党建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党建工作责任制,督促党组织切实履行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组织书记管党治党第一责任的职责。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抓实抓好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党员干部上党课制度和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开展“双培双带”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4.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履行好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职责。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持续深入抓好作风建设;以“风险防控管理信息平台”为手段,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督。完善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把握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深化纪律审查工作。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使全体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始终保持清白、清正、清廉的良好形象,以优良的党风带校风促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5.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协调渠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切实履行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以创新精神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坚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贴近,生活上照顾”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四项待遇。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大力加强本科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师范生中开展“草原雄鹰”工程,努力推进卓越教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在非师范生中开展“黑骏马”工程,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非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蒙古语授课应用型专业。
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扶持新专业;妥善处理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科学分配专业招生数量,逐步解决生师比不合理现象;积极调整和优化蒙语授课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力度;强化非师范专业建设。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进一步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教改项目,探索教学方式方法、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和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识课、公共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打造300门左右优质通识课程。进一步推进网络课程改革进程,完善网络课程建设相关基础条件;进一步改革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编写内容先进的、富有地区特色的、符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的汉文教材;加快蒙古文教材建设步伐和更新速度,加大蒙文教材编写经费的投入,重点开发建设新增非师范蒙古语授课专业的教材。
2.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确立“332”主要工作任务,即改革三个机制,构建三个体系,营造两种氛围。
改革三个机制:一是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招生计划配置办法,即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社会需求的学科发展;改革招生选拔方式,注重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二是创新分类培养机制,明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三是健全导师权责机制,改革导师评定制度,由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转变;强化岗位职责,加强管理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导师培训工作,提升导师职业指导能力;强化复试所占比重,增加导师招生自主权。
构建三个体系:一是优化学位授权体系。改善学科布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及平台建设,推动学科内涵发展;二是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过程管理和节点控制为重点,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构建以学校、学院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时辅以外部保障,促进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奖助激励体系,完善奖、助、勤、贷、补五位一体的多元奖助体系;继续做好研究生“三助”及各项评奖评优工作。
营造两种氛围:一是营造务实向上的学习研究氛围;二是营造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氛围。
3.加强留学生教育。推进留学生培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学生联合培养规模。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扩大各类留学生的招收国别和数量,提高培养层次和质量,力争短期内在国外筹建一所孔子学院。从2015年开始,学校拟每年接收由自治区政府支持的俄罗斯留学生50人。
4.成人与继续教育。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以提高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质量为突破口,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建设为保障,拓宽办学渠道,加速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1.深化岗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统一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突出考核维度科学性和考核结果公正性,把考核评价作为教师入职、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奖惩的基础和依据。
2.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人才潜能。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践教学型等多种类别。并根据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工作量互换,分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使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完善职称评审办法改革,强化人才成长的政策导向。紧紧抓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两个关键指标,改变简单地运用数量评价的模式,推行数量和质量结合,以质量评价为主的办法,强化质量导向。结合教师分类管理改革,分类制订职称评审条件,促进各类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4.实施系列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师大英才人才激励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柔性引进计划”“教师学历(位)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团队建设计划”,使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5.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师德档案和诚信记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重要内容。建立师德不端的惩处机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处分,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
1.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统筹兼顾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历史和优势,进一步完善学科的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继续巩固、强化教师教育学科群的优势,大力提高人文社会学科群的发展水平,促进数理化生地学科群的振兴与发展,积极扶持体育艺术类学科群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加强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重点学科建设的分层推进机制,按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分层次规划发展目标。力争使科学技术史和心理学2个优势特色学科在“十三五”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要进一步凝练方向,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部分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学科整体实力或部分领域在中长期内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做好学科评估,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做好各项学科评估工作。2015-2018年完成学位点合格评估的自评工作,迎接2019年教育主管部门的随机抽评。做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立项管理,完善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岗位职责制度。加强学科投入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科、学位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学科、学位点的评估与考核常态化、制度化。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学位点和学科评估的整体安排,依据学位点评估结果,对评估达不到要求的学位点主动进行撤消或调整,建立学位点和学位点负责人动态调整机制。
(五)提升科研整体实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1.牢固树立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优势,做好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与国家自治区战略需求相结合,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突破”,抓好“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大学者、大平台”五项工作,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2.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科研水平。实施科研精品计划和重大项目培育计划。社会科学方面,深入研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力争产出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自然科学方面,引导我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与自治区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艺术学科方面,主动适应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的要求,加强艺术类学科特色要素、创新要素的挖掘,使之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衔接和融合。
3.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全面修订完善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实现科技工作分类分层次管理。通过中长期跟踪扶持、优化评价体系、科研奖励、科研经费投入、科研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4.加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的打造。继续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抓好新型智库建设,继续开展同各级政府、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内蒙古水环境安全协同创新培育中心等已有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等新的协同创新平台的打造;集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5.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自治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国际国内项目,重视新型智库建设。根据《新型智库建设指导意见》,推动“蒙古及内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及重大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促进科研转型,力争使学校成为国家、自治区首批高层智库。做好各项评奖工作和省部级平台的建设工作。
(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术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实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群众组织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丰富社会参与和支持高校办学的方式与途径。推进管理重心向二级学院下移,不断激发二级学院积极推进事业发展的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实现事业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优化内设机构,完善各部门职能,做到权责明晰、运转协调、办事高效,不断提高各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统筹好学校事业发展、教职工个人发展和团结稳定大局,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公开竞聘,严格考核,加强岗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3.加强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突出对学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审计,健全相关审计制度,做到应审必审,有审必严。加强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对重大基建工程、修缮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对已竣工报审计的基建修缮工程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加强对各学院和单位的正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离任或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和规范预算管理审计,对学校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和预算执行的效益性进行客观全面分析。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对科研项目的结题进行严格的经费审签把关。加强对独立核算单位及校办企业进行审计,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审计,确保专项审计任务的质量和效率。研究探索人力资源审计,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有计划的进行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审计。
4.提升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财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妥善处理事业发展与财力供给之间的关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强化预算分析,突出预算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由电算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校银合作,积极筹措资金,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逐步建立学校内控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有力的财力保障。
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政府招标采购工作,进一步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统管共用、资源共享。推进经营性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校办企业对学校的贡献与服务能力。
加强学校基建管理,完善后勤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学校基本建设工程和维修工程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基本建设资料,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后勤服务制度化建设,打造标准化管理模式,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资源使用效益,持续提升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梳理后勤服务保障业务,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加强后勤服务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后勤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后勤集团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七)加强学生工作,促进就业创业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的引导,努力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2.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树立“大就业”观念,带着危机意识将学生就业关口前移,加强前瞻性。出台《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探索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一对一”、“全覆盖”的就业指导关系。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争取大学生创业以奖代补项目资金支持,着力打造毕业生创业品牌10个左右,着力提升大学生特别是蒙语授课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结合学校辅导员配备实际,创新辅导员选聘机制,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
(八)建设特色学校文化,增强学校软实力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本研究。坚持从学校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汲取精神食粮,提振精气神。以盛乐大讲堂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创新文化和学术道德建设,积极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以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校风建设,支持师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的监控和惩处,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对师大精神、办学特色、优良传统等的研究和凝练,加强对校训、办学理念的诠释,丰富学校各种典礼的文化内涵,激励师生爱校敬业,增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办好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内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加强与社会高端媒体合作,讲好师大故事,唱响师大声音,扩大师大影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合理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布局,增建反映学校办学历史与重大成就的雕塑、题词石(墙),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展陈能力建设。将校史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内蒙古通史博物馆、生物标本馆、国防教育园、来喜民具博物馆等打造成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化修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培养基地。加强宿舍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会议室等场所文化氛围的营造,凸显大学校园特色。推进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和运用,开发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产品。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章程》,依法治校,依《章程》办学,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工作的监督。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覆盖到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师生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的能力。规范学校决策程序,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并执行信息公开等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九)优化开放办学体系,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办学格局
1.加强开放办学制度机制建设。坚持面向全世界,统筹全校相关资源,进一步完善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制度与机制建设,指导全校对外合作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理顺和优化院校两级管理体制,实现校院两级的良性互动,实现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全覆盖管理。
2.进一步夯实开放办学基础。围绕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在加强教师国内进修和培养的基础上,实施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进修和培养计划。提升教师合作和学生交流的国际化水平,引进优质课程教材、专业课外教、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和外籍专家学者聘任比例,不断加强来华留学人员汉语授课品牌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在校生外语水平和海外学习比例,不断提高教育交流与合作经费投入,着力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研究基地,进一步彰显学校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特色。
3.巩固和深化现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与境内有关地区、机构和企业交流与合作。建设好新闻传播学院等现有国内合作机构和平台,积极申办孔子学院,筹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
(十)提高两校区运行效益,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深入研究优化两校区的功能定位,实现学校的管理重心向盛乐校区转移。创造条件,实现学校党政机关主体搬迁至盛乐校区办公,优化两校区功能布局。完善两校区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办学精神传承、校园文化营造等工作,推进两校区科学化运行,促进两校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新一代校园网为核心,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推动大数据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全面、深入、多层次推进综合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各项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打造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管理、就业等各项工作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和现有校园网的改造升级,不断增加带宽,大力改善上网速度和上网体验,实现两校区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进一步拓展“一卡通”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完善信息化保障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3.加强图书馆和学术期刊建设。大幅度提高藏书数量和质量,加强中外文图书资料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建设,建立功能优良的数字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合理调整馆舍布局,加强图书馆各项设施的更新与建设,统筹全校图书馆资源,扩大和改善学生阅读和学习活动空间,为师生提供现代化学习环境,满足学校师生教学科研文献资料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两校区的图书自助借还功能,完成全部馆藏书刊的回溯编目工作。开展横向合作,在地区社会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扩大影响。
坚持“出精品、办特色、创名刊”的办刊宗旨,注重学报职能的准确定位,狠抓编辑质量管理,努力提升学术品味,教育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争取进入核心期刊序列,使学术期刊成为反映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十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实施,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统筹协调、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上下联动和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衔接和协作互动。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切实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与各单位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各学院、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责任,明确进度安排,落实管理责任,将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中,着重体现关键指标的完成。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对各单位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过程监控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