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技厅《关于推荐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的通知》要求,现就我校拟推荐的八项成果情况进行公示。
一、
申报项目名称: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内蒙古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爱军、云国宏、嘎鲁
成果简介:
核酸适配体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和高结合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使它在癌症的诊断中成为极佳的药物载体和信号放大器。本文中,制备了水溶性AS1411四极子包裹的近红外(NIR)荧光银纳米簇。由于两者之间的光动力学和近红外银纳米团簇协同作用,用于同时靶向肿瘤显像和增强光热治疗(PTT)或光动力疗法(PDT)。AS1411四极子构象能负载光敏剂(原卟啉)并靶向链接癌细胞表面核仁素。这个特异性靶向对AS1411保护的银纳米簇的荧光核仁素的高亲和力,并提供在细胞内成像和核染色中的应用。同时,原卟啉也可以捕获AS1411产生多功能纳米复合物,可用于光照射下的肿瘤治疗。更有趣,增强光动力结肠癌细胞的协同效应的基础上实现对结肠癌细胞的荧光探针原卟啉光治疗和近红外光热治疗。
二、
申报项目名称 :非线性波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符号计算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
主要完成人:扎其劳、斯仁道尔吉、包霞
成果简介:
项目所属科学领域:波动现象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它基本上存在着非线性效应,因此非线性波问题成为当今众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非线性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数学、物理、生物、海洋学和金融学等的新兴交叉问题,它体现了一大类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若干特征,并为许多应用问题提供了启示。特别,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提供了求显式解的方法。本研究工作是在探索非线性波方程的求解方法、构造新可积系统和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可积性质等方面开展的。我们采取计算机符号处理手段解决了其中的困难问题,并依此发现和获得了一系列富有重要意义的结果,进而促进非线性波的数学理论的深入与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点:(一)建立求解非线性波方程的Darboux变换、分阶多项式展开的符号计算法和分部理论法。将它们应用于一些非线性波方程的求解问题,获得了具有很强实际背景的显式精确解,并揭示了复短脉冲系统中光滑孤子、尖峰孤子和loop孤子传播速度的规律等。(二)构造新可积系统。从Lax意义的可积角度出发,利用混合mKdV族推导出一个新的mKdV6方程。应用迹恒等式,建立4×4矩阵谱问题的新的广义Hamilton系统,如广义AKNS族和广义KdV族。建立2×2矩阵谱问题的广义WKI族的Hamilton系统和一个Lax可积与Painlevé可积的无色散耦合方程。(三)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可积性质。包括非线性波方程的Lax对、Painlevé性质、双-Hamilton结构、守恒律、对称、非线性叠加公式、Bäcklund变换等。
科学价值、同行引用评价情况:寻找新的可积系统和给出可积系统的显式解一直以来都是孤立子理论中最基础而重要的研究内容。一方面联系3×3 阶或更高阶的矩阵谱问题的可积系统的研究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具有尖峰孤子解的可积动力模型的产生是近年来可积系统方向的重大发现。我们考察了几个二次和三次非线性多分量Camassa -Holm (CH) 类型方程的多重尖峰孤子解和多重kink解,为尖峰可积动力系统家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孤立子、怪波和尖峰孤子分别用于描述波的稳定性、调制不稳定性和破碎现象,在实际中它们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获得的多孤立子解、高阶怪波解和多重尖峰孤子解对洞察事物内部结构和解释各种非线性现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非线性波理论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并得到同行的重视和认同。本课题组有关怪波解的研究工作被国际孤子专家关注和引用,其中中科院郭柏灵院士等人在著作《怪波及其数学理论》中提到本课题组为国内研究怪波解的团队之一。还有本课题组提出的方法被同行专家命名为Wazwaz-Zhaqilao方法,并用于解决其它问题。35篇SCI论文的SCI他引总数227次,10篇代表性论文的SCI他引总数85次。
三、
申报项目名称: 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态及相关性质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
主要完成人:赵凤岐、包锦、梁希侠
成果简介:
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物性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半导体物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此研究无论对新物理现象的探索还是对新型电子、光电子器件的研制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主要研究了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态(杂质态、自由极化子、束缚极化子、极化激元等)的能量、结合能、跃迁能量和不同支光学声子对电子态能级的影响。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了极性半导体三元混晶系统中的极化子及其相关问题。首先研究了三元混晶AlxGa1-xAs 中束缚极化子能量随组分x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Adachi 经验公式。接着又研究了闪锌矿GaAs/AlxGa1-xAs半导体方形量子阱中极化子回旋质量和不同支光学声子对能量的贡献随阱宽的变化关系,得出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在此研究基础上,考虑了定域声子、半空间声子和界面声子模,以及杂质中心与不同支声子模的相互作用和电子有效带质量、声子频率随量子阱生长方向坐标Z的变化关系,重点研究了闪锌矿GaAs/AlxGa1-xAs抛物量子阱中极化子能级和不同支光学声子对极化子能量和结合能的影响,给出该结构中自由极化子和束缚极化子能量、结合能、跃迁能量和不同支光学声子对极化子能量和结合能的影响随阱宽的变化关系。此研究获得了前人未有的结果,引起了同行学者的关注。因为,前人讨论抛物量子阱中电子态能级问题时,用过于简单的体声子近似方法处理比较复杂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这显然不合理的,尤其是阱宽较小时。
2、运用改进的无规元素等位移模型和玻恩-黄近似,结合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和边界条件,研究了极性半导体三元混晶及其低维系统,如单层薄膜、双层薄膜、量子阱、量子线、量子阱线等系统的表面和界面声子极化激元的性质,获得了表面和界面声子极化激元的色散关系,以及表面和界面声子极化激元的频率随混晶组分和低维系统结构的变化关系. 结果表明: 表面和界面声子极化激元模位于体声子极化激元模的禁带频率区间内,且其能量随混晶组分和低维系统结构的变化而呈非线性变化,三元混晶的“单模”和“双模”性也在色散曲线中体现了出来。
3、研究了纤锌矿氮化物和氧化物量子阱中的电子态。计算了AlyGa1-yN/AlxGa1-xN和ZnO/MgxZn1-xO等量子阱中的电子态的能级和不同支光学声子对电子态能量的影响,给出该结构中极化子和杂质态能量、结合能和不同支声子对极化子能量和结合能的影响随阱宽和外电场的变化关系。得到了前人没给出的新的理论结果。目前国际上对抛物量子阱系统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研究很不充分,我们对抛物量子阱的电子态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比前人的工作更深入细致,获得了关于极化子能量和结合能的新颖结果。
本成果的研究期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4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基金1项,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被SCI收录27篇,EI收录11篇, 其余发表在核心刊物和省级刊物上。本成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对本领域的研究有推动作用,对相关实验研究及器件研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
申报项目名称:多元稀土六硼化物LaxCe1-xB6微观结构及电子发射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人:包黎红、特古斯、乌仁图雅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
成果简介:
本项目采用光学区域熔炼法成功制备出了高质量,大尺寸多元稀土六硼化物LaxCe1-xB6单晶体。结合X-射线劳埃定向法,对单晶体不同晶面进行了定向及切割。系统研究了这些晶面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发射性能。采用同步辐射技术对多元稀土六硼化物中稀土原子La及掺杂原子Ce的晶格占位进行了辨别。通过确定吸收原子周边的微观结构及电子态,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出了每个晶面的逸出功,系统研究了掺杂元素对逸出功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多元稀土六硼化物的发射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固相烧结法以稀土氧化物和硼氢化钠为原料在真空环境下成功制备出了二元单相稀土六硼化物LaB6, CeB6, PrB6, NdB6, EuB6,SmB6,CaB6, SrB6, BaB6纳米粉末和多元稀土六硼化物La1-xEuxB6及La1-xBaxB6等纳米粉末。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可实现对纳米粉末晶粒度及形貌可控技术。该方法已申请专利并授权(授权号为:ZL 2015 1 0341234.7)。上述研究成果对自主研发稀土六硼化物单晶阴极材料提供优良的工质材料。此外,纳米粉末的光学性能研究表明有望应用在工业上制备隔热玻璃,并且对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有望替代价格昂贵的金和银纳米颗粒,成为新一代的光吸收材料。研究结果发表在期刊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97 (2014) 69–73 (影响因子:2.892,三区),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415 (2015) 123–126 (影响因子:1.742),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51 (2015) 19-23 (影响因子:3.779,二区),Materials Letters 139 (2015) 187-190 (影响因子:2.687,三区),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30 (2015) 1110-1114(SCI收录,影响因子:0.49,四区),物 理 学 报 64 (2015) 096104(1-5) (影响因子:0.669),CrystEngComm 2016, 18, 1223-1229 (影响因子:3.304,二区)和Phys.Chem.Chem.Phys 2016, 18, 19165-19172 (影响因子:3.906,二区)等期刊上。
五、
申报项目名称:相和尺寸控制合成稀土离子掺杂的复合氟化物纳米材料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主要完成人:德格吉呼、吴青龙、张丹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
成果简介:
稀土复合氟化物是一类重要的上转换发光基质材料。此项目把稀土掺杂复合氟化物材料的空间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发现了孔结构、紫外发射增强、宽的激发功率下发射白光以及团簇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的氟化物材料的新辐射跃迁。
以热分解法合成的纳米颗粒,在反应体系中通入的氩气的流量比较大时,得到具有孔结构的NaYF4:Yb,Er纳米粒子,通入的氩气的流量仅仅保持体系的保护气氛时得到实心纳米颗粒。
镱、铥共掺LaF3和β-Na(Y1.5YNa0.5)F6纳米材料比块体材料相比具有紫外发射增强特性,复合氟化物的紫外发射增强的幅度更大。纳米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1D2至3H6的辐射跃迁和1D2至3F4的辐射跃迁比1G4至3H6的铥的特征辐射跃迁增强比较明显。
近红外显示用镱、钬、铥三掺的三种纳米材料在250-430、350和580-735 mW的激发功率密度范围内发射白色光。此白光的激发功率密度范围依赖于纳米材料的粒径,其粒径越小激发功率密度范围越宽。
在镱、铒共掺氟化物纳米材料中首次发现了4F5/2 → 4I15/2,2P3/2 → 4I11/2的辐射跃迁。在α-NaGdF4的形貌控制合成中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由250°逐步提高到320°时纳米粒子由小颗粒→立方纳米颗粒→花状颗粒→小颗粒的形貌变化。
六、
申报项目名称:中国与越南国扁蝽科昆虫的分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中国农业大学、Tiroler Landesmuseum Innsbruck
主要完成人:白晓拴、彩万志、E. Heiss
成果简介:
扁蝽科Aradidae为半翅目Hemiptera中一个较大的科。目前所知,全世界包括8亚科,281属,2025种;世界广布。扁蝽科昆虫多活动于腐木树皮之下或树枝表面,常成群聚居,以菌类为食,数量多时可造成危害。扁蝽较少活动,极难发现,形态差异显著。不同的地理位置,加上扁蝽极弱的活动能力,导致扁蝽科昆虫形态的多样性;故该科昆虫是研究种群地理变异、分化及物种进化的绝佳材料。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越南国南北狭长,仅北部为亚热带山地,其余皆为热带地区;两国扁蝽科昆虫的多样性是丰富的。目前对中、越国两国扁蝽科昆虫的分类研究还处于对种、属的描述阶段和系统学研究阶段。Heiss (2001) 记录了中国扁蝽科109种; 而越南国扁蝽研究更为缺乏,白晓拴,彩万志和Heiss (2011) 统计,仅有46种,25属被描述。研究者于2006至2017年间研究了中国及越南国的扁蝽科昆虫,发现了中国新纪录亚科1亚科,使中国扁蝽由4亚科上升到5亚科;发现了新属10属,新种25种,其中越南国新属3属,新种5种;发现新纪录属7属,新纪录种8种;并测定了中国扁蝽科5亚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分析序列得出5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首次通过古生物学证据得出1.64亿年出现Calisiinae亚科,1.34亿年出现Aradinae亚科,验证了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数据得出的5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正确性;通过分类研究,中国发现扁蝽有39属,161种;越南国有53种,29属。该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及越南国扁蝽科昆虫区系,增加了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填补了扁蝽科昆虫在该地区研究的空白,在世界扁蝽科昆虫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积累了大量扁蝽科昆虫的DNA分子数据及生物地理学数据,研究结果为开展扁蝽科昆虫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31060289)支持。该项目发表文章22篇,其中SCI文章19篇,核心期刊2篇。SCI文章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4.259),Zootaxa (0.972), ACTA ENTOMOLOGICA MUSEI NATIONALIS PRAGAE(0.632)等国际刊物。论文他总引次数为16次。
七、
申报项目名称:中国短头叶蝉系统分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曲阜师范大学、安顺学院
主要完成人:张斌、李玉建、张玉波、邸晓晨、单良陈玉
成果简介:
短头叶蝉为一类为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作物的常见害虫。不仅直接取食危害各类农林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是植物病毒病重要的传播介体。因此,对农林生产上常见的叶蝉类群进行系统分类、寄主植物、地理分布等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该类群的分类研究在中国处于半空白状态,许多重要类群缺乏记载,中国的区系组成和分布不明。
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下,围绕该类群的区系调查、物种多样性、分类学、形态学、生物学、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等领域开展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初步掌握了各类农林经济作物上发生的叶蝉类群和种类组成,初步揭示了其发生和消长规律,获得了重要类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采用比较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短头叶蝉类昆虫进行系统分类。本研究共建立12个新属、58个新种,描记2个中国新记录族、25个中国新记录属和33个中国新记录种;考订错误鉴定5属5种;核定新异名8个;重建了短头叶蝉系统分类的理论体系。
项目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17篇,国际重要期刊2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件。项目成果将增加对该类群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状况和资源状况的了解,将对害虫的防治和益虫的利用等有关领域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应用依据。改变我国研究的落后面貌,达到国际同行水平;亦将有利于该类昆虫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对农林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亦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八、
申报项目名称:不连续微分算子的特征值分布及特征函数的震荡问题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玉林、葛素琴、王桂霞、许美珍、陶斯格
成果简介:
在数学物理及其它工程技术学科中,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微分算子问题。微分算子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两个方面:通过对算子的谱分析,人们能够对相关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并提出恰当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对给定的谱数据进行分析,来刻画和构造原系统并推断系统本身的一些性质。本文中,基于在某一点处有质量作用的弦振动问题、衍射问题以及由不同材料重叠形成的薄的叠层板块的热传导问题等,研究了带有转移条件的自共轭S-L算子的特征值的分布,特征值及特征函数的渐进估计以及特征函数的震荡问题,上述问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深入揭示微分算子的谱与边界条件、转移条件、势函数、权函数、谱参数的关系,为反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对以上拟推荐申报项目成果公示7天,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成果科反映。
公示时间:2019年5月17日—2019年5月23日
联系人:苏玉明,联系电话:4393152。
科技处
201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