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在职教师
在职教师

蒙古语言文学系

来源:蒙古语言文学系      [日期:2022-03-01]     作者:斯琴吐

席·哈斯巴特尔


一、基本情况

       席·哈斯巴特尔,男,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9月—1988年7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8月—1995年8月,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5年9月—1998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98年8月—2000年8月,在内蒙古教育学院蒙文系任教;2000年9月—2010年12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学学院任教,并于2000年9月—2003年12月,在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2011年1月—2017年3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民俗学与社会学学院任教;2017年4月—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学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文学、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学科教学。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19年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称号。2021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二、教育教学

       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蒙古民间文学导论”、“民间文艺学”、“蒙古民俗”、“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文化社会学”、“大学写作”、“蒙古文学研究”等多门课程。主持校级、厅局级和省级教学项目6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获教学奖7项,其中教学成果《“蒙古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演唱技巧的重要性》于2011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第十届教学成果二等奖、《“蒙古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于2021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第十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所讲授的《胡仁乌力格尔特点》于2016年被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评为“精彩一课”、2016年12月被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评为“十二五”规划蒙古语授课先进个人。培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社会工作、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36人。

代表性成果

  1. 《“蒙古民间文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自治区“十三五”规划项目,批准号:2018MGH010,2018年。

  2. 《蒙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课题,批准号:YJG20181013506,2018年。

  3. 《“蒙古民间文学”课程考试考评体系改革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78jxyj024,2017年。

  4. 系列论文《蒙古族器具名称的文化内涵——以语言人类学课程教学为例》,内蒙古高校学会举办的全区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

  5. 《“蒙古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学报》,2021年第3期。

业绩与贡献

  1.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教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民俗学与社会学学院和蒙古学学院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有丰富的教学经历,讲授过多门课程,为小学教师、函授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所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多次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优秀论文奖。

  2.不断探索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经验,对“蒙古民间文学”、“语言人类学”课程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改革推进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语言是丰富文化内涵论断的探析——语言人类学课堂教学中以蒙古族误解语言而引发的笑话故事为例》等论文。在考试考评体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及实践教学建构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尤其《蒙古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研究》《关于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指导研究》《如何指导蒙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思考》等论文对学科教学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撰写及修改具有启发和指导性意义。

  3.以身作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在“蒙古民间文学”和“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唱民歌、说好来宝、演唱乌力格尔及诗歌、好来宝、小说创作等诸多方面很有建树,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内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科学研究

       主持完成各类项目1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西部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4项,厅校级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各类奖励16项。

代表性成果

   1. 《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之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07MBZ018,2007年。

   2. 《蒙古族信仰民俗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2BMZ085,2012年。

   3.《蒙古族求雨习俗的生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批准号18XZJ012,2018年。

   4. 《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知识系统与文献整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9ZDA184,2019年。

   5. 专著《蒙古族马鬃尾探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6.专著《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7.专著《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

   8. 《蒙古人崇拜自然的意识研究》(专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年。

   9. 《狩猎文化相关的蒙古语谚语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一般项目,批准号:MY-YB-2019017,2019年。

业绩与贡献

   1.民间文学研究:多年以来,坚持民间文学多体载与突出民间故事研究相结合原则、民间文学研究与民间艺术研究相结合原则、民间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学教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发表多篇论文。《蒙古地区传播的射日神话研究》《关于宝音和西格教授的蒙古史诗母题研究》《蒙古族日月亲属关系故事研究》《蒙古族日月蚀故事研究》《胯骨故事的原始观念探究》《寰椎祝词的牲畜繁殖之象征》《胡仁乌力格尔“乌尼钦奥都”叙事线索研究》等论文涉猎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祝词、好来宝、史诗、胡仁乌力格尔等诸多体载,拓展蒙古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2.民俗研究:《榆树在蒙古族民间信仰中的象征意义》《蒙古族珍品—水獭皮》《马鬃尾—福禄之象征寓意》等民俗研究论文涉猎狩猎民俗、农业民俗、饮食民俗、游牧民俗及信仰民俗等多领域,在选题、构思及论证具有独到之处。

   3.生态研究:《论蒙古人对于树木的栽种与采伐及其封尊的礼俗》《蒙古族谚语中的野生动物知识研究》《蒙古族游牧生产方式中的草场保护》等论文挖掘和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植物生态、动物生态、环境生态及气候生态等内涵方面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

四、文学创作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花的原野》、《鸿嘠鲁》、《内蒙古日报》、《哲里木文艺》、《阿拉腾甘德利》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100余篇,在报刊杂志举办的比赛中多次获奖。1996年在内蒙古广播电台和内蒙古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区儿歌创造比赛中作品《做游戏》荣获二等奖,该歌词由著名作曲家达·桑布谱曲,内蒙古广播艺术团儿童组演唱,并通过内蒙古广播电台多次播放。2018年自编自唱的好来宝《满都海公园清晨》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草原优秀成果—曲艺工程。”

代表性作品

   1.《魔鬼的眼睛》(小说),《花的原野》杂志,2011年第8期。

   2.《佛祖的失算》(小说),《花的原野》杂志,2015年第8期。

   3.《骄傲的青年》(小说),《花的原野》杂志,2016年第7期。

   4.《鬼草》(小说),《花的原野》杂志,2021年第4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