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治区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于6月11日拉开帷幕,师大社科联、盛乐大讲堂作为承办单位,紧紧围绕“守望相助,亮丽北疆”的活动主题,以展板宣传、现场咨询、系列讲座、社科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简称“五进”)等多种形式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两校区以及和林县南山文化产业园、师大附属盛乐实验学校、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台格斗村开展活动。普及周期间,举办“内蒙古剪纸艺术与民俗”等10场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系列讲座4】 非遗进校园暨经典文化传承与发展
本网讯(文/图 张伟 玉堃)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播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6月13日上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社科联、盛乐大讲堂、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自治区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活动“非遗进校园暨经典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图书馆会议室召开。呼和浩特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娜敏、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中心主任吴和义、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图书大厦副书记杨宇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呼和浩特地区剪纸、蒙镶、布贴画、蛋雕、微型手工等非遗传承人应邀参加座谈会。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于永教授、王建莉教授、韩巍教授及部分师生代表等参加座谈会。科技处副处长、师大社科联副秘书长王建莉教授主持座谈会。
会上,大家围绕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方式以及路径选择,非物质文化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大家一致表示,如果能够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制度,使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体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势必可以增强他们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能够探索一条全新的非遗传承之路。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系列讲座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蒙古的践行
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建设思路,积极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化、通俗化和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
6月15日下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社科联、盛乐大讲堂、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和内蒙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自治区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讲座第四场,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蒙古的践行”,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盛乐校区行知楼309室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法政学院董军明副教授受邀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有关科室负责人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评奖和社团管理部部长张贵友、社科普及部长朱浪,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科技处副处长、师大社科联副秘书长王建莉出席了本次讲座,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保卫处党总支第二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法政学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近100人聆听了讲座。本场讲座也是“北疆讲坛”活动之一。
主讲人从引起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2012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信仰的味道”入手,系统梳理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面临的来自西方国家“西化”、 国家认同危机、主权领土争端、国家统一问题和网络安全五大挑战,着力从“马克思主义是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视野”三个视角探究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讲座最后重点介绍了内蒙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代表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讲座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帮助在座师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认识,廓清了一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和模糊认识,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系列讲座6】 从草原画派看内蒙古风情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下设美术组算起,内蒙古美术已经走过近70年的历程。内蒙古美术家们原创作品,代表着内蒙古当代美术创作水平并展现出草原画派的亮丽风采。
6月16日上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社科联、盛乐大讲堂共同承办的自治区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系列讲座第5场“从草原画派看内蒙古风情”专题讲座,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盛乐校区美术学院206多媒体教室举行。主讲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美术学院刘金岩教授,来自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其他学院美术爱好者到场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金岩教授讲道,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画派是一个画家群体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共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以及在艺术旨趣与艺术追求上的相互影响,这些最终都在画家的艺术风格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显现,从而形成一种“地域性”的绘画风格。国外有巴比松画派,国内有云南画派。而内蒙古“草原画派”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风格,被外界称之为”草原画派”。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内蒙古民族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群体。主讲人回忆道,1981年《妥木斯油画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画展获得极大的成功!当时艾中信先生看完展览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感到内蒙古的‘草原画派’已在形成。”此后,在妥木斯的影响下,崛起的新一代画家燕杰、叶立夫、马莲、吴厚斌、王延青、吉乐格椤、砂金、周宇、敖思、李化军、张立平、赵久杰、容景昌等,其中不乏多是妥木斯的学生。他们成为了这个时期“草原画派”里油画的中坚力量。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文化,而“草原画派”又是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现场,主讲人以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多个画种对“草原画派”130余件作品进行解读、鉴赏。他说,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孕育滋养了“草原画派”,打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草原画派”的画家们。不论蒙古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在长期的描绘内蒙古风土人情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艺术风格。作品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内蒙古风情为表现母题。他们作品中所传达的自然、朴实、真诚和热情的强烈草原气息和气质,赢得了中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此次讲座内容精彩,反响热烈,大家被刘金岩教授的精彩讲座所感染,对于提升学校师生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点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