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0年,行政教学双肩挑22年,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理念,认真教学,潜心科研,2005年被学校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工委评为"全区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学校评为2018-2019"爱岗敬业先进个人"。
事业在心 责任在肩
杨伊生30年的工作生涯中,先后在原教育学院、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和学科建设办公室担任行政领导职务。长期的行政工作,磨练了他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风格。在行政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把事业发展放在心上,积极带领大家投入到工作中,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2000年,两校合并后,学校安排他任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当时正赶上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对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真正实现师范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是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杨伊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工作中既要协调教育厅与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又要调动学校各院系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的积极性;组织招生、安排培训、下基层送教、落实各类考试等工作,时间性强、头绪多、强度大,每一项工作都是面向全区开展的,关系到师范大学的声誉。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里,学校的成人教育规模就达到17000人,每年完成全区中学14个学科的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任务,首次大规模完成了新课程各学科蒙汉语授课的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了我校各专业学科教学的优秀团队,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中小学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2003年11月,杨伊生服从学校安排,调到教育科学学院任院长,学校领导的嘱托就是: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争取实现博士点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和学院上下齐心协力,精心准备,全力以赴。从2005年到2010年,杨伊生和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申博”的各项工作中,在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科研项目与成果等方面全面突破。五年时间内,建成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家特色教学团队等学科平台,奠定了申博的基础。在自治区申博的学科中,心理学排在首位。在拜访国内专家时,杨伊生也有深刻感悟,并得到了国内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关怀与理解,他们有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国家情怀。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先生,一直关怀和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心理学博士点申报工作,他和国内同行讲:“像内蒙古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有一个心理学博士点,因为他们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有带动和辐射作用,我们要扶上马再加鞭”。这是让杨伊生最为感动的一句话。2010年终于实现了博士点的突破,顺利取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实,在申博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他的身体已经很脆弱了,但还是一直坚持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他为自己在申博工作中做出的努力感到欣慰和骄傲。
潜心教学 教书育人
杨伊生一直坚持行政教学双肩挑,为本科生、研究生多次讲授“教育心理学”、“高级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为博士生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论”。2016年9月,他辞去所有行政职务,回到心理学院,专心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开展多层次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他的课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要进行自主探究,报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许多毕业的同学和他说:“上老师的课很有用,最主要是教会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目前杨伊生同时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坚持周例会制度。同学们在例会上要报告阅读的书籍、文献、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同时对新的理论、方法和争鸣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他和同学们总结了读文献“六问”,取得较好效果。为了开阔思路,扩大视野,杨伊生带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他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课题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项,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1篇、SSCI2篇、核心期刊8篇。
为了实现“以本为本”,强化本科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杨伊生负责指导13个本科生,对于本科生他也要定期开例会、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开展实习实训、解答他们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除了正常的学业指导,杨伊生还提出并实施了“六个一实训方案”,即精读文献、阅读专著、讲心理课、做社会调查、做科普活动、写小论文。这些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创新动力。在教学上的认真探索和潜心研究,也让他收获了许多荣誉,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持“发展心理学”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
“育人”体现在教师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上。杨伊生经常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小范围的研讨,有时邀请学生来家里一起做饭,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提示和指导,学生也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思路。同学们说:“和老师在一起也是我们非常愉快的时候,每次问老师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为我们解答”。有的学生会在生活上遇到重大困难,远离亲人,导师便是他们依靠,杨伊生总是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爱。被评为2016年度内蒙古大学生“桃李之星”的韩汪慧同学这样说到:“杨老师是一位温暖而善良的恩师。上学期间,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课上老师认知严谨,每一节都会精心准备,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和思维。课下老师亲切友好,作为一名身有残疾的特殊学生,我更是得到了杨老师很多的关注,在遇到困难和迷茫的时候,杨老师会及时地给出建议,正因为有了老师的相信和鼓励,我脚下的路才走得更加坚定!”。在杨伊生老师心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他最大的心愿和成就。他说:“我的一言一行能对学生成长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路上有引领和启迪作用,这是我最大的满足。”杨伊生从2001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到现在已经培养博士生7人,各类硕士生加起来近100人,为本科生及各类培训上过十余门课程和专题讲座。
严谨治学 精心科研
杨伊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与教学心理研究”,他在学习与行为机制、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少数民族幸福心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主持在研和完成的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文化依恋的测量及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项目“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支持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程改革背景下民族地区高中生学习动力系统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加工过程的ERP研究”、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基金项目“当代蒙古族幸福观研究”;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研究”、科技部重大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语言背景蒙汉双语者语义表征特点及代码切换机制研究”等项目。在《NeuroReport》、《Frontiers in Psychology》、《Journal of Health Psyhology》、《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心理学论文60余篇。出版《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助与成长》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第一、二、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
马上就要到2020年了,杨伊生即将步入从教生涯的第31年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杨伊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工作着生活着,他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状态,也无悔于自己的教师职业。(校园记者:魏诗怡 刘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