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内蒙古日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布时间 : 2024-06-17 点击量:

【核心提示】

●统筹规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由知识、技能、理论的机械灌输到激活就业内驱力的转变,不断提高对战略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等急需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文|韩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不断升级变迁、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应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重要使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尤其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更多力量。

由“有机联动”向“有机融合”纵深推进

就业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是创新的重要力量。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近年来,各地高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及时做出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就业育人项目为抓手,从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紧缺型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机制逐步健全。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诸多新挑战。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形势下,“找到满意工作难”与“招到合适员工难”的问题并存。这一社会问题与现实诉求折射到高等教育领域,反映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发展之间的适配度不够,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与现实供给存在差距等问题。因此,高校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和转向,由“有机联动”向“有机融合”纵深推进。

由“供需对接”向“供需适配”转变

2021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关于征集2021年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旨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2024年3月,教育部将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主题定为“供需适配强服务 春季攻坚促就业”。“供需适配”的提出旨在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细化各项工作要求,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集中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校企供需对接,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主动求职、高质量充分就业。从“供需对接”到“供需适配”,这一调整体现了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召唤的积极回应,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校不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真空地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打通校园到职场“最后一公里”。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应统筹规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这两项目标,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由知识、技能、理论的机械灌输到激活学生就业内驱力的转变,不断提高对战略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等急需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从入学阶段开始针对学生职业生涯开展规划指导,推动学生“学业”“就业”同向发展。引导学生有序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和实践锻炼,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线并进中寻找、调整、确立自我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事业观。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格局的变化形势,通过走访调研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最新需求,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上,保障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加强职业规划师资培养。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大多由学校、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构成,这部分教师本身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并不具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理论,对职场的了解多限于自身经验,因而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够,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只限于对求职技能的训练,提前谋划不够,持续跟踪不足。此外,就业工作往往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简单并置、各自为政,导致“工作联动”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加强专任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及早、精准、长效开展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在校期间职业规划、职业准备,组建就业创业指导优质师资库,打造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将课程建设作为强化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推进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由“有机联动”向“有机融合”纵深发展,逐步形成抓培养促就业、抓就业促培养的人才供需深度融合的良性办学模式。

持续深化以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在顶层设计上,结合专业设置、社会需求、国家需要,将就业育人课程化、实践化、体系化,并系统性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推动教育实践者理念不断更新,课程建设不能只是曲高和寡的空中楼阁,必须考虑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人生愿景,重视对教育对象人生观、职业观的引导。要推动教育形态变革,实现由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向校企融合、实践体验、企业指导教师等多元教学方式并举的转变。要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术科研和智库建设议题,逐步完善就业状况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作用。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高等教育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要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毕业生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推动就业模式由“供需对接”向“供需适配”转变,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