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哈斯巴特尔,男,蒙古族,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奈曼旗人。
1964年1月16日出生于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农民家庭。1988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语言文学系;1988—1995年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5—1998年在内蒙古大学攻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2000年在内蒙古教育学院蒙文系任教;2000—2003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9月—2010年12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学学院任教;2011年1月—2017年4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任教;2017年4月—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蒙古学学院任教。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民间文艺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蒙古民间文学导论”、“民间文艺学”、“民族文化研究”、“蒙古民俗”、“蒙古史”、“语言人类学”、“都市民俗学”、“文化社会学”、“蒙古文学研究”等课程;参编教材有《蒙古民俗》。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蒙古民俗》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教学成果《“蒙古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演唱技巧的重要性》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所讲授的“胡仁乌力格尔特点”被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评为“精彩一课”,同年被该校评为“十二五”规划蒙古语授课先进个人。2017年12月,系列论文《蒙古族器具名称的文化内涵——以语言人类学课程教学为例》被内蒙古高校学会评为2018年全区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期间曾指导过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硕士和社会工作研究生毕业论文。
研究方向为蒙古民间文学、蒙古民俗、文化人类学。主持完成和现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之探》、《蒙古族信仰民俗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蒙古族求雨习俗的生态研究》3项、自治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和自治区草原文化曲艺创作项目各1项、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1项、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项。出版学术专著有《蒙古族马鬃尾之探》、《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灵魂及其文化嬗变》、《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研究》、《蒙古人崇拜自然的意识研究》等5部,参与编写的著作有《蒙古族文学通史》、《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蒙古族文学研究》和《蒙古族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狩猎》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有《关于“世俗三律”起源的人类学研究》、《蒙古族“大象与老鼠”故事类型研究》、《蒙古族服饰中应用貂皮的人类学研究》、《胯骨故事的原始观念研究》等90多篇。专著《蒙古族马鬃尾之探》、《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分别在2006、2008年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研究》2016年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小品—蒙古族社会的号角》2017年获内蒙古文化厅举办的《内蒙古艺术》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多次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优秀科研成果奖;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分别在2012、2013、2014、2015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版入口网页优秀毕业论文奖。
另外,在《花的原野》、《哲里木文艺》、《阿拉腾甘德利》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佛祖的失算》、《魔鬼的眼睛》等诗歌、小说30余篇。1996年内蒙古广播电台和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区儿歌比赛中所提交的《做游戏》获二等奖,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达·桑布谱曲,内蒙古广播艺术团儿童演唱后多次被内蒙古广播电台播放。